
6年前的四月,我第一次旅行去北方。从 长沙 到 北京 ,18个小时通宵硬座,对于20岁的我,并没有觉得煎熬,反而是满怀期待。
恰逢那时,红极一时的民谣组合好妹妹,推出了第二张专辑『南北』。收录的歌曲『北上的列车』『一个人的 北京 』『我到外地去看你』『晚风』……都讲述着南来北往的旅途故事。
而我最喜欢的是一首叫『风从海面吹过来』的歌。张小厚在歌里这样写到:
你说你在北方 等着我到来
所以我背上行囊就离开
你说你那边鲜花还在开
所以我要去看你和大海
淡淡的吉他、口哨声,混着海浪的声音,渲染出一个美好的北 方城 市形象。在火车上,第一次去北方的我,单曲循环了这首歌一整夜,竟不知疲倦。
自那次北方之旅后,我便对歌里所描写的有花有海的城市—— 青岛 ,变得更加向往。可惜,无数次计划都因种种原因落空,一拖就是6年。
转机出现在3月底。习惯性刷着微博,忽然看到了 深圳 航空的换季航班促销,从 深圳 隔壁的两座城市—— 珠海 和 惠州 ,往返 烟台 和 青岛 ,含税200元。
激动万分的我,立马下单,买到了4月1日出发,4月5号返回的机票。此时距离启程已不到5天,习惯了提前做计划的我,这可谓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意外之旅。
4月的第一天,我踏上了 深圳 去 珠海 的网约巴士,经过2小时多的车程抵达市区,再转乘机场巴士约1小时就到了 珠海 机场。全程39+25元,应当是 深圳 去 珠海 机场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17点,前往 烟台 蓬莱 机场的深航ZH9766起飞。傍晚的霞光在窗外呈现出多彩的变幻,仿佛真是一场飞往 蓬莱 仙境的旅途。
青岛 在19世纪末20初曾被 德国 统治,作为与 英国 治下 香港 竞争的对手, 德国 人对 青岛 的城市建设做了详实的规划。今天 青岛 老城区浓烈的欧式风情,便是在那时奠定的。
第二天,我从 烟台 乘坐动车前往 青岛 。刚下车,映入眼帘的 青岛 火车站,便是一座建筑艺术精品。它出自 德国 人之手,建于1901年的欧式老站房依旧矗立,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优雅。很幸运,它逃脱了同一时代的 济南 老火车站那般被拆除的命运,成为百年来 青岛 不变的形象窗口。
四月初的 青岛 ,还处于冬春季节交替之中。火车站离海边仅百米之遥,呼啸的海风吹得人直哆嗦。尽管如此,我还是径直向海边走去,看一看那期待已久的大海。
深入海中的栈桥,是 青岛 开埠的象征。1892年,这里建起了 青岛 最早的码头,大批物资在此登陆。如今,栈桥身后已遍布 青岛 老城区的历史建筑,栈桥本身也成了 青岛 的地标。桥上,许多游客拿着面包屑洒向空中,一大批海鸥在此翱翔。
我的住处位于老城区 西北 侧的观 象山 下。4月3日早晨,沐浴着初春的阳光,我开始了 青岛 老城区漫步。
老城依山傍海,道路多为上下坡路。充满欧陆风情的民居间,镶嵌着许多台阶,成为了步行的捷径。拾级而上,用不了几分钟便到了观 象山 顶。
山顶有几座圆弧顶天文台,最具历史的是 德国 建于1898年的 青岛 观象台。它与 上海 徐家汇观象台、 香港 观象台并称“远东三大观象台”。 中国 最早自行建造的天文台、 中国 第一家气象学会也都位于此。
这里还有一座石质建筑,为 中国 的海拔原点,在测绘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海拔测量的参考坐标,这里的海拔是74.26米。
在观 象山 顶,可以俯瞰 青岛 老城区。这一景象被形象概括为「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红瓦,说的就是以红色屋顶为主的德式建筑。
但最佳的观景点,是在东侧海拔更高的信号山顶。步行前往,所到之处都是小清新的街区,仿佛置身某个 欧洲 小镇。
信号山顶有一个旋转观景台,但我因为没带现金不能买票,所以没有进入,但这并不影响我欣赏 青岛 的美景。
从山顶向东南眺望,整个 青岛 老城区尽收眼底。近处最显眼的一栋别墅建筑,是胶澳总督府官邸旧址,现为 青岛 迎宾馆。再远一点的体育场,是 中国 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已有90多年历史。
望向西南方,栈桥清晰可见, 胶州 湾的另一头, 黄岛 区的山岭若隐若现。
这天的天气很好,碧蓝的海水与天空,错落有致的红瓦屋,让我真切的明白, 青岛 「东方 瑞士 」的名号一点也不过分。
信号 山南 面的小鱼山街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康有为、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洪深、童第周等一大批文人都在此居住过,这里也被称为名人故居一条街。我重点拜访了位于黄县路12号的老舍故居。
1934年-1937年,老舍先生曾寓居于此,写下了许多作品,其中包括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现在,这里开辟为「老舍故居纪念馆」暨「骆驼祥子博物馆」。人们可以在此了解老舍这位人民艺术家的生平,以及『骆驼祥子』创作背后的故事。
在海洋大学附近一家小餐馆吃过午饭,继续着我的 青岛 城市漫步下半程。
从人民会堂地铁站向西,依次经过 德国 监狱旧址博物馆、天后宫、德华银行旧址等建筑,每一处都承载着 青岛 的历史记忆。
午后,栈桥前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和前一天的刺骨寒风不同,这时我感受到的是暖阳和煦,就像那句「风从海面吹过来,我的心被暖开」。
在这处可以欣赏到美妙海景的街角,向北走去,就进入 青岛 德式建筑最密集的部分。这里是当年的 青岛 市中心, 德国 领事馆、 英国 领事馆、胶澳总督府、海军营部大楼、路德公寓,一栋栋西式建筑历经百年,仍矗立于此。
我的老城区漫步的终点站,定在了 浙江 路的天主教堂。这座建于30年代的哥特式建筑,本名圣弥 厄尔 教堂。两座高60米的对称钟塔,原本被设计成100米高度,却因希特勒禁止资金外流而降低了标准。尽管如此,在建国之前,教堂一直是 山东 省内最高的建筑。
大约四个小时的步行,将 青岛 老城区环行一圈。趁着天色还早,我又前往了东南方的八 大关 。
八 大关 是以8条(实际为10条)以关隘为命名的路组成的街区,包括即 韶关 路、 嘉峪关 路、函谷关路、 正阳 关路、临淮关路、 宁武 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 武胜 关路、 山海关 路。民国时期,这里修建了众多精致华丽的别墅,汇聚各国建筑风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春夏时节,八 大关 是一街一花的赏花圣地,可惜我来的时节过早,街道还比较冷清。沿着主干道径直走到尽头,是 青岛 第二海水浴场。
浴场不远处,能看到一栋 欧洲 古堡式建筑。因由花岗岩和滑石建造,命名为花 石楼 。走进楼内,阳光透过琉璃玻璃,更显富丽堂皇。沿着旋转楼梯向上,在5楼可以眺望 青岛 的海景。相传,蒋介石曾两次下榻于此。这里也被称作蒋介石公馆。
在八 大关 ,还有另外两处别墅值得参观——公主楼和蝴蝶楼,分别承载了 丹麦 公主和民国影星胡蝶的故事。因为接近闭馆时间,我没有进入参观。
晚上, 青岛 的海鲜、奥帆中心的夜景,让我继续迷恋着这座城市。古典与现代,完美交汇在这座只有百年历史的海滨城市中。而接下来的一天,一场 春日 花事,更让我感动万分...
「你说你那边鲜花还在开
所以我要去看你和大海」